中国百科  > 所属分类  >  当代书画名家    书画名家    艺术家   
[0] 评论[0] 编辑

潘鲁生

潘鲁生潘鲁生
潘鲁生,1962年生,艺术学博士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

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、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、山东省文联主席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。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、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、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、中国国家画院院委。系中国文化名家、中央联系的专家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,担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、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、“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”专家委员会委员。

人物经历

1998年申请并获批准成立民办“中国民艺博物馆”。出版民艺研究著作30余部,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、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、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。

主持或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“九五”规划项目“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”、国家“十五”重点图书规划项目“中国美术百科全书-民族民间美术卷”、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“中国民间木版年画-平度、东昌府卷”、全国宣传文化系统“四个一批”人才专题研究项目“山东省临沂市农村文化产业开发调查报告”等科研项目。 

在长期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,潘鲁生一直从“民间元素”中探索绘画艺术的语言。其作品入选首届中国体育美展,第七、八、九、十届全国美展,艺术与科学国际美术作品展,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,上海美术大展-设计艺术展等并获奖,曾在德国、瑞典、韩国及山东济南等地成功举办个人画展,出版《潘鲁生彩墨艺术》、《潘鲁生画集》,2007年应邀担任52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奥马尔·加里亚尼画展学术委员。

2016年6月15日,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,选举潘鲁生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主席。

2016.12--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副主席。

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,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。

潘鲁生作品潘鲁生作品

个人作品

《零的突破》、《匠心独运》、《愿每个家庭和睦美满幸福》、《延安——中国新文艺摇篮》、《1997·破镜重圆》、《葵花向阳》、《保护母亲河行动》、《世纪吉祥》、《保护文化生态》、《线描齐鲁》、《门——走进传统走出现代》、《新韵系列之二·古板新彩》、《门神》等

专著

《论中国民间美术》、《中国民俗剪纸图集》、《山东曹县戏曲纸扎艺术》、《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》、《纸扎制作技法》、《年画》、《民艺学论纲》、《中国吉祥剪纸图集》、《中国龙纹图谱》、《中国凤纹图谱》、《中国传统艺术·汉字装饰》、《离开锅灶端起碗——在民艺的门槛上聊天》、《潘鲁生画集》、《中国民艺采风录》、《民间文化生态调查》、《潘鲁生彩墨艺术》等。

学术论文

《民艺学的学科建设问题》、《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纵横谈》、《谈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》、《艺术与技术并重——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想》、《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策略》、《关于设计艺术专业“假期课堂”教学的构想》、《构建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评估体系的探讨》、《文化生态保护的三个步骤》、《传统汉字图形装饰》等。

潘鲁生作品潘鲁生作品

获得荣誉

2005年11月,发起策划“传承与超越——中国首届现代手工艺学院展”。

2006年4月,入选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“四个一批”人才。

2006年4月,在韩国大邱DusanArtCenter举办个人画展。

2006年6月,出版《潘鲁生彩墨艺术》画册,德国雅知出版社。

2006年6月,担任“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研讨会”学术委员。

2006年6月,举办“中国·潘鲁生彩墨艺术与意大利·奥马尔艺术联展”,暨“东西方艺术家对话论坛”。

2006年6月,主持全国宣传文化系统“四个一批”人才专题研究项目“山东省临沂市农村文化产业开发调查报告”。

2006年8月,《新华文摘》发表论文《文化生态保护的三个步骤》。

2006年月,出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“国际艺术教育论坛”,并作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设教学实践型设计艺术大学的探索”主题演讲。

2006年12月,《新华文摘》发表论文《传统汉字图形装饰》。

作品赏析

2007年5月23日,“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65周年”。

2011年4月,当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。

2012年,当选山东省文联主席。

2013年,当选全国政协委员,参加政协会议。

2013年5月,荣获意大利文化金典奖,艺术家奖,成为荣获“文化经典奖·艺术家奖”的首位中国艺术家。

潘鲁生潘鲁生

访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:民间文艺“活”在当下

光明日报作者:李韵

第一次采访潘鲁生,是在2011年年初。那时,他的身份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,“农村手工艺产业”项目负责人。“必须深入探索传统手艺如何创新,要使老手艺成为新手艺、新创意,满足当下生活方式的需求,甚至引领当代设计思潮的发展。”这在当时的非遗界和文化产业界都是一种全新的思路,因而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今天坐在记者对面的潘鲁生,刚刚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新一届主席。对刚刚接过的“火炬”,他坦言不轻松,但有信心也有责任将其继续高高擎起。

他说,过去15年来,在冯骥才的带领下,中国民协团结带领专家和文艺家,完成了从“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”“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”“木版年画集成”到“传统村落立档调查”的大规模调研和整理工作,形成了从田野调查到学术研究的一系列重大成果,增进了全社会对民间文艺抢救、保护、传承与发展的广泛共识。

“这15年也是城镇化进程最快的15年,势必影响甚至破坏民间文化的生态系统。因此,我们今后五年的一项主要任务是逐渐修复这种文化生态。”潘鲁生说,这种修复包括保护、传承、转换和发展,是一项系统工程,因而必须放到文化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考虑。

长期从事教育的经历,使他十分关注少儿教育中民间文艺的缺失。他认为,民族民间文艺的样式十分适合基础教育,民间的美术、音乐、舞蹈、技艺、故事等都是滋养未来民族脊梁的沃土。这种传统民间文艺教育的缺环,是当下教育的失误。对于高等艺术教育,他也注意到,除了民歌、民乐和民间美术,其他民间艺术的教育使用的都是西方教育体系。“不是说西方教育体系不好,而是说要坚守我们自己的特色,同时吸收西方的精华。”

民间文艺是文化遗产,但它是“活着”的遗产。因此,它就必须“活”在现代生活中,这是它生命力的体现。对于民间文艺与时代的疏离,他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民间文艺没有活化,没有进入当下的现代生活。他举例说,存在于广大农村的传统手艺,过去是用于制作生活用品,现在用不上了,手艺就面临失传。自己当初在山东做的“农村手工艺产业”项目,在这些手工制品中,融入符合当代审美和实用性的创意,制作出的产品深受市场欢迎。此举既传承了老手艺,又让农民获得经济效益,可谓是一种精准扶贫的方式。如此,这些老手艺就在现代生活中“活”了,且可以一直“活”在现代生活中。民间文艺里保留了民族的文化基因,“我们的任务就是在社会变迁发展中,把这种文化基因进行创造性的转换,激发出新的创造力,形成现代生活的表达和应用。”潘鲁生说。

附件列表


0
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

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,请 编辑

上一篇 马顺强    下一篇 吕殿水

参考资料

[1].  中国文化报道   http://www.zgwhbd.com

同义词

暂无同义词